□法制網記者黃潔
  “咱這事兒得找人評評理”,北京平谷區的居民如果遇到解決不了的糾紛,就可以找當地的評理團說個明白,這一非官方調解機構,成員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群眾中信服度很高。2011年4月,平谷區司法局全面推行糾紛評理團工作,同年6月,301個“疑難糾紛評理團”成立,共有成員1826人,調解成功率達72%。
  10月22日,《法制日報》記者隨首都綜治辦來到北京市平谷區峨眉山村,實地感受評理團在村中的“威信”。在這個村域面積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05人的村莊裡,評理團成員共有20餘人,由該村部分老退休職工、老黨員和村內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從2011年成立至今,評理團在調解工作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峨眉山村民事調解員王敬東介紹,兩個月前,他就遇到了一起難調的糾紛。前來尋求幫助的老者崔氏說,自己育有4子3女,但7個孩子中沒有人願意贍養她。隨後,王敬東將崔氏及其7個子女叫在一起商量辦法,幾個人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無奈,王敬東決定在第二天調解時請出評理團,並通過廣播告知村民也可參加評理活動。
  第二天,在評理團人員的主持下,老人敘述了自己的需求。老人說完,參與評理的群眾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意見,“贍養老人是祖傳下來的理兒”,“老人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你們養大多不容易,老了連口熱乎飯都吃不上,太不像話了”,“哪能因為老人年紀大就嫌棄呢”……群眾的話讓幾個子女的頭埋得更低,看時機成熟,評理團的人員趁熱打鐵對幾個子女說道:“法律有明確規定,贍養老人是法定的義務,你們幾個子女不能因為自己忙或者有別的原因就對老人家不盡贍養義務,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我們村不能容忍的。”最終,幾個子女與母親達成協議,4個兒子輪流照顧母親,每家一個月。事後,崔氏再三對評理團成員和王敬東表示感謝。
  據介紹,最先設立評理團的是熊兒寨村。2009年,當地司法所組織轄區7個行政村建立了“糾紛評理團”。兩年後,平谷區司法局將這一做法在全區推開。評理團並非對所有矛盾糾紛都參與調解,只有雙方當事人不能達成協議的疑難糾紛,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評理團”才會介入進行評理。
  北京市平谷區司法局基層工作科科長徐三國介紹說a,通常評理團介入糾紛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類似上述崔氏糾紛案例中,當調解陷入僵局,評理團會出動評理。其次,由於評理團成員全部來自本村,一旦發生糾紛,可以提供雙方當事人的家庭背景和基本信息。最後,民調員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隨時要求評理團介入。
  據統計,2011年7月以來,平谷區評理團共報送糾紛信息4000餘件,個別調解和參與調解糾紛1700餘件。  (原標題:平谷建評理團開創非官方調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7ysyl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