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見到湯倍,是在我市的紫氣東來小區,這一天,湯倍和同事正在進行小區的安全隱患排查。白天走訪小區,晚上還要加班制定方案,最晚的時候加班到次日凌晨兩點,這就是湯倍每天的工作時刻表。作為成都市房管局公共管理中心的一員,湯倍深知:“不僅要讓老百姓搬進新家,更要讓他們住得安全、舒適,還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
  湯倍的“小區情結”:
  對住戶情況瞭如指掌
  湯倍到這個崗位工作不足2年,但他有著自己的“小區情結”:他每周都會跑遍中心管理的11個保障房小區,來來回回的路途加起來也有100多公里。在住房保障小區里生活的大小事,湯倍都要管,而對小區里住戶的個人生活情況,湯倍更是瞭如指掌。傾聽百姓的困難,他成為政府部門與保障房小區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
  “政府大規模地新建保障房,把環境搞得這麼好,配套做得這麼完善,當然不僅僅只是給老百姓房子住,而是要讓他們不僅住得好,還要過得好,讓他們對生活有希望。”湯倍坦言,本來自己是個不擅交際的人,特別是跟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打交道,更有難度。但如今,與保障房小區里的老人、孩子、殘疾人等打交道,卻成為他的工作內容之一。湯倍告訴記者,在和這些保障房小區老百姓打交道的時候,首先是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再小的事情,都要當成大事來解決;其次就是不要老覺得自己是管理部門的人,要把管理的工作做好,更要把服務工作做好。如今,湯倍早已和保障房小區里的住戶們成為“老熟人”。他瞭解他們的生活困難,一心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始終把讓他們不僅能“安居”更能“樂居”作為自己最大的工作目標。
  正如湯倍經常告訴同事們的:“住上好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信心不滅,生活就越來越好。保障性住房,住的是房子,保障的是生活,收穫的是希望。”
  為小區居民“謀福利”
  讓百姓“安居”更“樂居”
  保障房小區的住戶,人群特殊,有很多人無依無靠,輕者沒有經濟來源,重者承受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痛苦。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做的便是從根本上解決住戶的生活問題,而不僅僅是住房問題。
  在他看來,單靠房管部門一家,不可能把小區的服務搞得好,更需要通過一些專業的部門和組織一起合作進行管理。於是,傾聽保障房小區百姓的困難,並將收集到的困難與相關部門進行對接,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解決這些困難,成為湯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他時刻清醒地認識到,保障房小區里生活的居民,很多都是社會上的困難群體,需要更多的政策機制傾斜。要讓他們真正能在政府建好的保障房小區里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如今,在湯倍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市房管局公管中心已與團市委、市殘聯、市就業局、市總工會等相關部門聯合制定相關方案,為保障房小區的後期管理搭建起了長效保障機制。而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公管中心還將和精神文明辦合作,派專門的志願者進駐我市的保障房小區,為小區百姓提供心理輔導,促進小區融合。本報記者 李凌翌 文/圖  (原標題:給保障房小區老百姓一個幸福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7ysyl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